浇注系统的形式

金属型的浇注系统,其目的在于保证合金液平稳无冲击地进人型腔,完整地

充满整个铸型,并排出气体、渣滓和浇注过程中所产生的氧化物,保证合金液良

好地凝固,得到合格的铸件。

(1)顶注  金属液是从铸件上部进入型腔的,可以同时和冒口一起补缩铸件的厚大部分,这样不但保证了铸件的顺序凝固、减少了浇冒口的金属消耗量,而且铸型设计、制造方便,切割铸件的浇冒口简单。

但是,金属液从上部直接充人,很不平稳,容易带进脏物及产生氧化夹渣。

特别是铸件较高时,金属液流入后,强烈地冲击底部型腔或型芯,使其产生飞

溅,这些飞溅的铝合金粒,往往在铝合金液未注满型腔以前就氧化或完全凝固

了,这样当铝合金液充满型腔后,就使先氧化凝固的飞溅与后进人的铝合金液之

间有一层氧化膜,这层氧化膜在顶注时比较难以上浮至冒口内。故顶注不宜浇注

较高的铸件,而常用于高度不大于100mm的矮而简单的铸件。当铸件高度为

100–200mm采用顶注时,宜用倾斜浇注,倾斜角30度– 50度,以减轻合金液的冲击。

(2)底注  金属液是从铸件底部由下而上地充满型腔的因此比顶注平稳,有利于气体排除。设计不同形状的直浇道,将对防止各种铸造缺路起到良好的效果。内浇道的位置可以均布在铸件底部四周,合金液能大流量充填铸型。浇道设在铸件内部时,可以缩小铸型尺寸,且使铸型的热分布均匀。

底注主要的缺点是对金属液的顺序凝固不利,但可设计适当大小的冒口、补助浇口和浇注时用热的金属充填冒口的办法来弥补,因此,金属型铸件广泛地采用底浇。

如在生产旋板泵和离心泵壳体时,最初采用顶注,由于铸件上存在严重的氧化夹渣,改为底注后,就克服了这种缺陷。

(3)中注  中注浇注系统对于顶注而言,一半零件是底注,对于底注而言,一半零件是顶注,因此金属液的流动比顶注平稳,但不能完全避免冲击和涡流。中注能获得比底注较合理的热分布。常应用于高度在100mm左右,外形特殊,如两端与四周均有厚大安装边,难以采用其他浇道的零件或不便于采用底注的零件。

(4)侧注  金属液是从铸件侧面,由缝隙内浇道进入型腔的方法,所以侧注的浇道又称缝隙式浇道。侧注金属液流动平稳,浇道集渣、排气较好,能防止铸件氧化夹渣。铸型热分布合理,有利于补缩。

侧注的缺点是金属液消耗量大、铸件切割清理冒口的工作量大。适于质量要求高,或高度较大的筒状与板状零件。